Android | iOS
下載APP
(上接1版)
習近平在聽了大家的講話后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更有效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許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色。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須走自己的路。如果我們不從悠久的歷史連續性中了解中國,我們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不怕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整合,即使遇到重大挫折,決定了土地、國家、民族、文明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始終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強大統一的國家是各民族人民的命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流與融合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宗教信仰多樣化共存的和諧模式,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開放思想。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決定了中國不會強加其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對抗,不從事“黨”小圈子。
習近平強調,在5000多年深厚的中華文明基礎上,開拓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現實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獲得的規律性認識,也是我們成功的最大法寶。第一,“結合”的前提是相互契合。馬克思主義不同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源,但它們高度契合。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第二,“結合”的結果是相互成就,創造了有機統一的新文化生命體,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現代,通過“結合”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形式。第三,“結合”奠定了堅實的道路基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更廣闊、更深遠的歷史深度,擴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基礎。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的底蘊。第四,“結合”開辟了創新空間,使我們掌握了思想文化的主動性,并在道路、理論和制度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組合”是另一種思想解放,使我們能夠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五,“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暗诙€組合”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國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黨的歷史信心、文化信心達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創新的意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規律性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判斷。這些重要觀點是新時期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依據。
習近平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繼續推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定文化信心,堅持自己的道路,以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為基礎,總結中國經驗,將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獨立。堅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國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正創新,以正創新的正氣和精神,繼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篇章。
蔡奇在主持會議時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球戰略高度,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結合正在進行的主題教育,認真組織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加強“四個自信”、做“兩個維護”。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導下,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強研究解釋,堅持學以致用,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宣傳思想文化的戰略部署,增強文化信心,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李書磊、鐵凝、陳義琴、秦剛、姜新志等參加了上述相關活動。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中央宣傳文化體系各單位負責同志、相關專家學者代表出席了研討會。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www.aaeedd.cn/insurance/18845.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