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主題“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中國醫師節的設立,既是致敬醫師群體守護生命健康的無私奉獻,也是對“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職業精神的弘揚,讓社會更關注醫生的工作強度與專業價值,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然而,長期高強度工作、突發狀況應對等現實壓力,近半數的醫護人員陷入失眠、焦慮等身心困擾。因此,我們在致敬醫護人員的同時,也要關注其身心健康問題,為守護生命的白衣戰士筑起健康防線。
睡眠“赤字”,警惕白衣戰士失眠背后的健康風險
睡眠“赤字”是指個體實際睡眠時間與身體所需睡眠時間之間的差距。正常成年人每日推薦睡眠時長通常為7-9小時,而醫護人員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質,導致其睡眠“支出”常常遠超“預算”。急診科室的24小時輪值制度、外科醫生連續6-8小時的手術、長期處于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環境……,更讓他們想擁有高質量睡眠成為一種“奢望”。
這種睡眠“赤字”的累積,會直接導致認知功能下降,進而可能會影響醫護人員的臨床判斷力,增加失誤風險。此外,長期睡眠剝奪還會引發內分泌紊亂,使焦慮激素皮質醇水平居高不下,形成“失眠-焦慮-失眠”的惡性循環,還可能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紊亂等嚴重后果。
失眠信號,身體發出的“紅色預警”
醫護人員的失眠往往具有職業特殊性,需要學會識別這些隱蔽信號:入睡潛伏期延長是最常見的表現,躺下后大腦反復運轉,超過30分鐘仍無法進入睡眠狀態;早醒則多與職業壓力相關,凌晨3-4點突然醒來后,難以再次入睡;還有部分人表現為睡眠維持困難,夜間頻繁因“擔心錯過急診電話”而驚醒,致使深度睡眠占比嚴重不足。
當失眠持續超過兩周,伴隨白天注意力渙散、情緒易怒等癥狀時,就需要主動干預,避免發展為慢性睡眠障礙。
科學應對,中西醫結合改善睡眠質量
面對失眠困擾,需多管齊下科學應對。首先應建立健康的睡眠衛生習慣,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營造黑暗、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適度的運動(如瑜伽、慢跑)和正念冥想能有效緩解焦慮,幫助身心進入放松狀態。
對于長期受失眠困擾、經生活調整后仍無改善的,可以適當服用一些藥物來調節睡眠,如創新中藥益腎養心安神片。研究表明,該藥可保護腦神經元功能和結構,改善機體應激狀態,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同時可增強記憶、抗疲勞,能系統改善睡眠,調控睡眠-覺醒周期,并且臨床應用安全性良好。
此外,數字化認知行為治療(CBT-I)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心理干預技術,已被證明可降低失眠慢性化率,通過改變患者的負面思維模式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壓力源。當然,具體使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結合個體體質辨證調理。
社會共護:為醫者搭建“安睡屏障”
解決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醫療機構應建立常態化的心理支持機制,例如設立匿名心理咨詢通道、推廣“醫生互助小組”等。部分醫院可采取“心理日”制度,鼓勵醫生定期進行壓力釋放,效果顯著。公眾層面,需打破對心理問題的偏見,理解“醫生也會生病”的現實。一句“辛苦了”或“注意休息”,或許就是對醫護人員最大的善意。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關注醫生的身心健康,實現“醫患共愈”的醫療愿景。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www.aaeedd.cn/healthy/67656.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