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晚間新興裝備(002933.SZ)收到深交所下發的年報問詢函,被要求就業績下滑、應收賬款、存貨、應付賬款及新型號裝備產品未能實現批量生產與交付的具體原因等作出說明。
鈦媒體APP發現,新興裝備于2018年上市,可謂上市即巔峰。公司自上市第二年起,收入和業績開始滑坡,并連續4年“雙降”。此外,公司毛利率逐年下滑、存貨周轉率低于同行也顯示其產品競爭力不佳。而在公司基本面持續萎靡的背景下,上市僅4年原實控人便尋求退出,將公司“易主”陜西國資。
股價方面,去年年底公司宣布控制權變更后曾走出4連板,達36.92元,此后橫盤震蕩,截至5月30日收盤報30.11元。
上市即巔峰,收入利潤連降4年
2022年新興裝備實現營業收入1.91億元,同比下降22.47%;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77.10萬元,同比下降3035.99%;實現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592.25萬元,同比下降87.90%。2023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繼續下滑42.56%、224.36%。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新興裝備在年報中表示,主要由于“新型號裝備產品未能實現批量生產與交付,且新型號裝備產品材料成本相對較高”等。
而對此深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公司說明未能實現批量生產與交付的具體原因、相關材料的具體情況,量化分析凈利潤降幅遠超營業收入降幅的原因,并結合行業環境、主營業務發展情況、市場競爭力、現金流等說明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不確定性或發生重大改變。
新興裝備初創于1997年,主營業務是以伺服控制技術為核心的航空裝備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服務。主要產品為機載設備和技術服務,其產品可廣泛應用于直升機、固定翼飛機和無人機等航空裝備領域,屬于高科技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2018年新興裝備成功登陸A股,當年實現營業收入3.78億元,同比增長23.42%,凈利潤為1.41億元,同比增長21.25%。然而這卻成為公司唯一的“高光時刻”,自此之后便走上了下坡路。
數據來源:Wind
2019年至2022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69億元、3.20億元、2.46億元和1.91億元,同比下降2.40%、13.36%、23.11%和22.47%;同期分別實現凈利潤1.37億元、9833.98萬元、-184.22萬元和-5777.10萬元,同比下降3.05%、28.23%、101.87%和3035.99%。收入、利潤已持續4年呈下降趨勢。
然而,營收下滑的同時,公司的應收賬款卻仍然較高。截至2022年末新興裝備的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為2.37億元,已超過當年的營業收入,占流動資產的16.89%。去年公司計提應收票據壞賬準備793.25萬元,轉回566.77萬元;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870.16萬元,轉回1125.13萬元,2022年信用減值損失僅42.07萬元,較上年下降98.26%。因此公司信用減值準備計提的準確性、充分性、合理性等也遭到深交所的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退市新規,上市公司凈利潤虧損并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時將被ST,若連續兩年凈利潤虧損并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則面臨退市。新興裝備已經連續兩年虧損,且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超40%至4410.43萬元。
盈利能力下降,市場競爭力存疑
除收入利潤外,新興裝備的毛利率也是連年下滑。2019年至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74.55%、69.65%、50.44%和31.63%。2023年一季度,這個數字進一步下降10個百分點至21.57%,顯示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數據來源:Wind
分產品來看,2022年公司機載設備業務毛利率30.58%,同比下降19.04%;技術服務及其他業務毛利率37.12%,同比下降21.93%,且該業務營業成本同比大幅增長116.52%。
年報顯示,新興裝備的主要產品的最終用戶為軍方,其軍品的銷售價格及主要部件的采購價格由軍方審價確定,且入賬的產品價格與最終審定價格也可能存在差異,這意味著公司對下游客戶議價能力較低。另外,公司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達95.75%,顯示對大客戶依賴度較高。
存貨方面,截至2022年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2.12億元,在營業收入大幅下滑的趨勢下,較期初增長27.31%,其中原材料增長近60%。此外,公司合同資產賬面價值2880.72萬元,較期初增長58.15%。報告期內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合計3444.12萬元。
同時,新興裝備的存貨周轉率也較低,去年僅為0.69次,且在可比公司中處于墊底,遠低于航新科技、海特高新等同行。這不禁讓市場質疑公司產品是否不好賣了?深交所也在問詢函中要求說明公司存貨尤其是原材料明顯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與公司業務規模是否匹配,并結合存貨周轉率下降等情況,說明是否存在存貨積壓風險。
數據來源:Wind
公司此前曾表示,航空機載設備屬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對產品綜合設計技術、創新設計技術、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保障性、安全性、環境適應性、電磁兼容性、技術服務團隊等都有較高的指標要求。
但受限于收入規模,新興裝備對于研發的投入遠低于同行。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為4067.46萬元,2022年則同比下滑28.52%至2907.41萬元。同時,去年公司研發人員也有所減少,由2021年的153人降至125人。
數據來源:Wind
如此來看,在研發投入較少的同時,新興裝備毛利率逐年下降、存貨周轉率也在可比公司中排在末位,不得不讓人對公司產品競爭力產生質疑。
而在公司基本面持續萎靡的背景下,上市4年后,公司的原控股股東、實控人戴岳已尋求退出。去年12月新興裝備發布公告,戴岳擬向長安匯通協議轉讓其所持有的2180.63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18.58%。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長安匯通,實際控制人變更為陜西省國資委。
事實上,新興裝備上市后,主要募投項目一直進展緩慢,中途幾經調整、延期。起初公司通過IPO募資6.59億元,計劃用于新型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化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然而公司對新型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化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進行了調整,并延期至2024年;對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內容進行變更后,最終又終止了該項目。本次深交所也在問詢函中要求公司對延期項目的進展等進行說明。(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翟碧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