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作者丨黃細嘉 (南昌大學江西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毛長能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統計學博士研究生)
摘要:南昌紅色文化是中國紅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歷史資源。文章系統梳理了南昌紅色文化資源,并基于翔實的例證,提煉出南昌紅色文化敢為天下先、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還歸納出其歷史開創價值、文化傳承價值、教育啟示價值及時代創新價值。針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文章提出了普查登記、實體修繕、文化研究、非遺整理等一系列具體措施;并從形象塑造、紅色旅游、教育活動、社區傳播、研學旅游、文化融合等多個維度探討了南昌紅色文化的弘揚路徑。
▲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入門大廳
南昌,這座被譽為“英雄城”的城市,承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記憶,具有豐富的紅色歷史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內涵。本文旨在深入闡釋南昌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探討其在新時代的保護、傳承與弘揚路徑,為推動南昌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建設以及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咨詢建議。
一、深刻認知南昌紅色文化的內涵特質與精神價值
1、南昌紅色文化資源概況
南昌是一座充滿紅色記憶的城市,被譽為“英雄城”,有十分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包括南昌八一起義系列舊址群及其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八一廣場,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及其陳列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西山萬壽宮紅軍總部舊址、方志敏烈士陵園、安義縣上高會戰部分遺址、謝埠戰役遺址、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南昌市小平小道陳列館、陳云舊居、海軍南昌艦公園、南昌軍事主題公園等30余處革命遺址或紅色場館;包括《清貧》《可愛的中國》等一批彌足珍貴的紅色經典文章和詩詞;還包括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余個。
2、南昌紅色文化內涵特質
一是敢為天下先。在偉大實踐中,英雄城南昌不畏犧牲、攻堅克難,敢為天下先。八一南昌起義,英雄的人民軍隊在此誕生;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枚海防導彈、第一輛柴油輪式拖拉機、第一輛軍用邊三輪摩托車等在南昌研制成功;第一架國產大飛機C919機身關鍵部件在南昌制造、第一艘055大型驅逐艦以南昌冠名。所有這些無不彰顯著南昌敢為天下先的紅色文化內涵特質。
二是“與時俱進”態。為傳承紅色基因,南昌把握歷史主動,通過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與保護、紅色文化研究與理論體系建設、紅色文化宣傳與教育、紅色文化傳播創新等不懈努力,也使南昌紅色文化不負使命,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三是開放包容性。在紅色歷史上,南昌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江西黨團組織創立時期,南昌以其寬大的胸懷接納并催生“江西三杰”(南豐人趙醒儂、興國人袁玉冰、弋陽人方志敏),以他們為代表的進步青年進行了奮起探索。
▲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航拍外部全景
3、南昌紅色文化價值評價
一是歷史開創價值。南昌是人民軍隊的誕生地、《可愛的中國》的原創地、南昌的紅色文化是在開拓進取中凝練和創造的,具有與生俱來的歷史開創價值。南昌紅色文化是大家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推動大家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怕艱難險阻,勇于開拓創新,創造屬于新時代的業績和榮光。
二是文化傳承價值。紅色文化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南昌紅色文化是中國紅色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歷史資源,具有文化傳承價值。
三是教育啟示價值。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對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活化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能夠生動再現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革命歷程,提供生動課堂,找到精神之源;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是時代創新價值。南昌紅色文化能夠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發揮強大的時代創新價值。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與文化創意相融合,與紅色旅游相結合,南昌紅色文化可以更好地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可學習的文化產品,不僅能使南昌紅色文化歷久彌新,有效提升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在新時代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也能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發揮更大的經濟價值。
▲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
二、全力實施南昌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程
1、切實開展革命遺址和文物的普查登記與標識工作
一是由南昌市有關部門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打造一支有文物、歷史等領域專家指導的專業普查隊伍,為普查工作提供堅實支撐。二是根據南昌紅色歷史,將遺址和文物作為普查重點,詳實調查登記遺址文物的時期、類別和建議保護等級等信息。三是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勘探普查、登記標識和文物展陳等工作,對有遺存的遺址和有歷史信息的實物一般均要納入文物保護單位,對于沒有遺存的重要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也要樹立形象統一的標識,提升南昌革命遺址文物管理效能和宣傳廣度深度。四是壓實各級文保單位文物保護責任和管理措施(尤其對于不可移動文物),制定保護、管理和利用規劃。
2、全面進行革命文物的實體修繕和整體風貌保護
一是對南昌革命遺址和文物進行分類調查評估,了解其保存現狀、安全隱患及歷史價值,并制定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修繕方案,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力求修舊如舊,保持文物歷史風貌。二是依托南昌各級文保單位,建立健全例行養護管理制度,加強對革命文物的日常巡查和養護,加強安全監測,及時防范化解安全隱患。三是創新革命文物保護理念和保護方式,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構建南昌革命文物保護新格局,推動南昌革命文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四是搞好革命文物周邊整體風貌保護,努力使革命文物與周邊社區、村落歷史記憶和人文生態、自然環境相協調。
3、大力實施紅色文化與精神研究工程
一是依托南昌重要革命遺址管理機構、紀念館、科研院所,建立相關革命歷史研究平臺與基地,開展南昌革命歷史研究,深挖南昌紅色文化內涵,講好黨的軍事歷史故事、英雄城南昌的故事、南昌英雄的故事,構建融紅色歷史、理論、文化、精神等于一體紅色學科學術話語體系。二是以重要紅色歷史為研究抓手,撰寫及其傳送接力保護的歷史等為研究重點。三是加強學術交流合作與成果推廣轉化,持續將全國紅色文化研究領域之智引進來,并推動南昌紅色文化與精神研究成果走出去,積極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宣傳、旅游等多領域的應用,提升南昌紅色文化的全國影響力和普遍認同感。
4、全力做好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與保護
一是統籌研究力量成立專項工作小組,以南昌主要紅色歷史為主題,緊扣黨的歷史發展主線,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科學編制挖掘整理南昌紅色“非遺”規劃,系統收集南昌紅色口述資料、文藝作品、歷史故事等。二是發掘南昌紅色故事和口述史料。三是建立健全保護機制,根據紅色非遺項目的歷史時期、歷史價值、瀕危程度和保護現狀,實施分類分批次保護,對重要瀕危項目從快進行搶救性保護傳承。四是加強資源整合,對南昌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采集、處理和存儲,實現資源的數字化分類管理,形成全市統一的信息資源庫。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紅色“非遺”資源,通過展覽、演出和其他創新形式,讓紅色“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5、著力促進傳承紅色基因與發展事業
一是將南昌紅色歷史融入南昌鄉土教材和市情教育讀本,把傳承紅色基因納入教育教學過程。二是提升南昌紅色教育基地的建設水平,依托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等重要紅色場館,加強紅色文化傳承隊伍建設,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為傳承紅色基因提供有效平臺。三是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性發展,通過實物、圖片、影像等多種展示形式,利用新媒體、傳統媒體、自媒體、官方媒體等多種媒體渠道,開展升旗儀式、主題展覽、文藝演出、研學旅游等多種文化活動,增強紅色文化的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
▲ 賀龍指揮部舊址
三、大力弘揚南昌紅色文化精神的主要促進措施
1、闡明英雄城內涵特質塑造“天下英雄城”形象
一是依托深厚的紅色歷史和豐富的紅色遺產,加強關于英雄城的資源整合、歷史研究、內涵提煉、文化宣傳,梳理南昌英雄城形成的邏輯理路,闡明英雄城內涵特質,講好英雄城故事,建立獨有的“天下英雄城”話語體系和話語權。二是活化紅色資源,依托八一廣場等眾多紅色場館,打造一批紅色地標,開展常態化紀念活動,主動展現英雄城獨特的城市魅力。三是將南昌紅色文化內涵以及英雄城內涵特質闡釋工作作為城市品牌創建的重要部分來推動,多形式、多渠道、多平臺向全國展現英雄城的紅色歷史文化,塑造“天下英雄城”形象。
2、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強化全國紅色旅游名城地位
一是深度挖掘和整合南昌紅色資源,聯合周邊省市和縣市,將南昌城市紅色之旅等,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和紅色旅游打卡地。二是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探索紅色研學、演藝、會展、培訓等文旅融合新模式、新業態。三是多渠道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自媒體、官媒等流量平臺大力推廣南昌紅色文化和旅游品牌,以紅色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帶動南昌紅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四是加強新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便利度和服務質量,以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旅游,增強紅色旅游產品力。五是促進南昌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形式、省內其他優勢紅色資源融合互補,主動發揮省會城市的協同樞紐作用,在滿足旅客多樣化、區域化旅游需求的同時增強南昌紅色旅游的全國地位。
3、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培訓基地
一是深入挖掘南昌革命遺跡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精神內涵,形成全市共通的一體化紅色教育資源庫。二是依托南昌英雄城和建軍地的紅色資源,策劃具有軍事文化、軍旅生活、野戰體驗和英雄家園內容特征的紅色教育活動及品牌項目,尤其要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紅色教育活動,打造全國軍事研學教育首選城。三是強化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依托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步兵學院、南昌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江西飛行學院等優質軍體教育與教學資源,打造一支紅色教育隊伍。四是在全市范圍內動員黨政機關、社區、學校、企業等多方力量廣泛參與《可愛的中國》、“小平小道”等主題黨日活動、學習培訓活動,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紅色教育體系。
4、創新社區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建設紅色文化名城
一是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和社區,適度利用聲光電、VR、AR、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使南昌紅色文化可視、可聽、可感,增強傳播力和互動性。二是依靠基層組織,線下組織社區居民參與紅色故事會、紅色主題文藝演出比賽等活動,形成社區特色文化品牌,線上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擴大南昌紅色文化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三是將南昌紅色文化納入社區教育體系,通過開設課程等方式,從幼兒到老年,培養社區居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5、拓展紅色研學活動建立南昌紅色研學旅游基地
一是合理規劃布局南昌市紅色研學旅游基地,依托南昌八一起義系列舊址群及其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等主要紅色場館,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布局模式,豐富功能區域,提升研學接待能力。二是豐富研學形式與內容,舉辦紅色主題講座、座談會、研討會、紅色主題實踐活動等,提升研學活動的互動性和體驗感。三是加強宣傳推廣,利用新舊媒體形式多渠道為紅色研學旅游活動基地造勢,與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開展常態化合作,推出定制化紅色研學旅游線路和產品。
6、開展“紅色+”推動紅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一是推動文旅跨界融合,推動南昌紅色文化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美食旅游等業態的融合,如打造紅色+鄉村、紅色+生態、紅色+美食等復合型旅游產品,拓寬紅色旅游的發展空間。二是打造具有南昌紅色特點的文化旅游產品,面向主要客戶群體,結合現代科技和流行文化,打造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項目,如“紅色劇本劇”“虛擬起義體驗”等。三是推動紅色+南昌全域旅游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在更多旅游場景中融入紅色元素,以全域紅色旅游為推手,強化南昌全國紅色旅游名城地位。
7、舉辦系列紅色文化節慶活動強化南昌城市紅色氛圍
一是依托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廣場等核心紅色資源,舉辦“紅色記憶月”活動,包括主題展覽、實景演出、燈光秀等,營造紅色氛圍。二是推出“紅色研學周”,組織黨政機關人員、企事業單位人員、大中小學生等參與紅色遺址探訪、歷史講座與紅色教育課程,賡續紅色血脈。三是利用“十一”國慶節、“八一”建軍節等重要節點,舉辦“紅色跑”活動,將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廣場等紅色地標串聯成賽道,掀起紅色文化熱潮。四是開展“紅色電影季”,在“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等重要節慶期間放映《南昌起義》《建軍大業》等經典紅色影片,讓南昌紅色文化深度融入市民生活。
8、將八一廣場打造成為全國紅色文化活動標志地
一是深化紅色主題,圍繞南昌八一起義的歷史背景,進一步豐富廣場紅色文化內涵,增設建軍歷史雕塑、英雄部隊紀念墻等,強化其作為紅色文化地標的地位。二是增加紅色節慶活動,如重大節日升旗儀式、南昌紅色文化節等,利用多種媒體渠道,提高八一廣場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三是與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合作,將八一廣場作為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強化教育功能。
9、軍民融合打造系列軍事歷史文化主題博覽項目
一是充分利用南昌作為“軍旗升起的地方”的歷史背景,深入挖掘紅色歷史事件,策劃具有教育意義的建軍歷史主題展覽等。二是進一步將南昌軍事主題公園建設成為集軍事裝備展示、經典戰例演示、軍事文化培訓、裝備模擬體驗及軍事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博覽園,增強互動體驗。三是通過軍政融合、軍民融合、多方共建的方式,定期舉辦大型軍事裝備展覽等博覽活動,如航展、艦展、旗展、裝備展等,增強南昌軍旅文化影響力。
10、創新性做好紅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展示工作
一是挖掘南昌紅色歷史中的感人故事,通過微電影、動畫、漫畫等形式呈現,提升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借助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制作并推廣南昌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吸引年輕群體關注。三是利用現代技術重現南昌紅色歷史場景,提升紅色文化遺產活力,讓人們沉浸式體驗和認識紅色文化。四是建立南昌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庫,實現跨地區、跨平臺的資源共享與互通,將數據要素廣泛融入新質生產力,推動南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www.aaeedd.cn/travel/53233.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