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口舌之勇】
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演變的大勢所趨。理想的陌生人社會,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滋養,也離不開法治的守衛。
孫勇
前不久,我回湖北老家參加一個親戚的婚禮,場面挺熱鬧,也很溫馨,但卻把我弄得疲憊不堪。
婚宴開始前,我得挨個兒去認識一堆多年不見的遠方親戚,光是將稱呼與輩分弄準確就費了不少勁,“叔、伯、舅、表叔、表嫂、表舅、表嬸、表舅公、表侄、表外甥、表外甥女”云云,很是考驗我的記憶力。當兩個面生的小孩在大人的提醒下喊我“表舅公”,我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在大家族里的輩分又升了一級。
婚宴結束后,在場的近親、遠親,以及長輩們的好友,照例要來一張大團圓合影。原本是讓我來張羅大家聚攏、列隊面向鏡頭,我簡單吆喝了一嗓子,讓長輩坐在第一排,讓其他的人隨意見縫插針地排成三排,希望速戰速決,照完合影后大家趕緊回家休息。結果,本家的一位叔爺說我不懂事,沒有將合影的隊伍排列好,他堅持要依據長幼、親疏、遠近等規矩,重新指揮大家排列組合,現場折騰了半個多小時,才完成這個大團圓合影。
別小看合影這件事,若對哪位長輩的座位安排不當,不僅這位長輩心里不悅,旁人也會說閑話。老家就是這個風俗。而這個極度重視血緣、家族與輩分的風俗,正是熟人社會的一個小小投影。
“熟人社會”是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在我們的傳統社會里,人際關系織成了一張張龐大而復雜的關系網,或血緣、或地緣、或姻親,人與人多多少少會有蛛絲馬跡的關聯,要么沾親帶故,要么非親即故,因彼此熟悉,就彼此關照,大家可以通過“熟人”織就的網絡,溝通關系、打通關節、解困排憂,同時也可以尋找捷徑、超越規則、營私舞弊,甚至徇私枉法。
《鄉土中國》首次出版于1948年,它研究的是當時的中國。那時,中國的城鎮化率不到10%,中國整體上可視為一個“大鄉村”,鄉土社會構成中國社會的主要面貌,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幾乎覆蓋整個中國的熟人社會。1949年后,在新政權的領導下,中國迅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到2011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27%;到2022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鄉土社會日益離中國人遠去。
城鎮化的動力來自于工商業的發展,它加速了人口的跨地域流動,沖擊著農耕文明下安土重遷的生活方式,依賴這種生活方式而建立的熟人社會由此嬗變,陌生人社會開始向我們走來。放在歷史的長河里看,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是中國三千年以來的大變化,這個變化最精彩、最高潮的部分,就發生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
在今天的中國,“背井離鄉”對于人們而言,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直把他鄉當故鄉”不再是紙上的抒情詩,而是很多人的生活日常。我本人,在30多年的時間里,就從湖北老家的鄉村出發,先走向一個三線城市,再走向一個二線城市,直到今天在深圳工作、安家,變成一個深圳人。每當中秋之夜遙望明月,在我心頭升起的,固然有對故鄉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對自己有幸生活在深圳這座城市的自在感與幸福感。
在深圳,我是兩千萬市民中的普通一員,對于99.99%的深圳人,我是陌生的。不僅如此,在我所居住的小區里,90%以上的業主,我都不認識。同一層樓的左鄰右舍,好不容易認識了,某天他們賣掉房子走人,房子的新主人與我重新彼此陌生起來。在深圳,我不斷遇見陌生人,也被他們陌生著。我已真真切切地生活在一個頗具典型意義的陌生人社會里。
陌生社會的主要特征就是,絕大部分社會成員彼此陌生,他們之間的關系要么冷漠,要么溫淡,要么是基于契約的合作;有分寸,知進退,尊重隱私,適可而止。在陌生人社會,沒有熟人社會里那種血緣關系、親戚關系所帶來的天然信任感,因此在起始階段,人們彼此之間交往起來不太容易,但如果克服了最初的溝通障礙,通過機緣或契約建立起交往紐帶,他們的關系也會健康而持久,在這里,也能找到真正的友誼與愛情。反觀熟人社會,其中的人情與關照固然可貴,但也容易形成繁瑣的禮節、越界的關心、過度的應酬與人情負擔,生于上世紀70年代、同時體驗了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的我,對此體會尤深。相信心有戚戚焉的人不在少數。
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演變的大勢所趨。理想的陌生人社會,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滋養,也離不開法治的守衛。要構建、享有這樣的一個理想的陌生人社會,有賴于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www.aaeedd.cn/investment/23498.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