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 iOS
下載APP
深圳
非核心區的熱度逐漸上升
◎編輯 黎靈希
最近,深圳不斷出臺優化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市場反應如何?《上海證券報》編輯在接受采訪時了解到,在過去的十天里,市場熱度逐漸回升,但大多數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房地產經紀人和購房者對深圳房地產市場的后續表現仍持謹慎態度。
上周二手房成交量環比增長
5月6日,深圳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從非深度戶籍社會保障年限、多子女家庭、企事業單位購買商品房等方面,發布了分區優化住房限購政策,進一步優化了房地產政策(以下簡稱“深圳房地產市場新政”)。相關優化政策主要針對鹽田區、寶安區(不含新安街、西鄉街)等多個非核心區域、龍崗區、龍華區、坪山區、光明區、大鵬新區等。
深圳樓市新政出臺,在一定程度上給市場注入了熱度和活力。根據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第19周(5月6日至12日),深圳市二手房交易(含自助)記錄1361套,環比增長201.8%。該協會表示,二手房交易量在第19周大幅增長,主要是由于房地產市場新政和“五一”假期積壓需求釋放的雙重因素疊加。
編輯從深圳最大的中介機構樂友家了解到,5月12日是深圳房地產市場新政出臺后的第一個非工作日。樂友家深圳店二手成交量達到4月以來的最高點,但與3月份“小春”期間的數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5月12日,與五一假期相比,觀看量增長了20%,但仍比3月高峰期少了10%左右。”樂友佳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而言,分區放開限購后,龍華區、寶安區的咨詢量增加較大,這些地區的關注度較高。
一位房地產經紀人告訴編輯,自深圳房地產市場新政策實施以來,他每天都帶顧客去看房子。”我們的商店位于龍崗區。自本月以來,我們已經交易了4份訂單,比以前活躍得多,交易價格整體穩定。”
深圳房地產市場新政策實施后的一個重要變化是,最近,許多中介平臺已經開放了二手房業主銷售房屋的真實掛牌價格。在此之前,如果二手房業主的報價高于官方參考價格,中介平臺只顯示官方參考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深圳調整了二手住房參考價格規則,恢復實際價格的信號有利于更接近交易雙方的出價,更容易促進交易。
據樂友家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公開二手房真實掛牌價格和成交價格后第二天,樂友家網進線咨詢量增加了一倍。“雖然后續咨詢量有所下降,但比之前的平均上升了20%左右。”。
許多消費者仍然持觀望態度態度
在采訪中,編輯了解到,各方對深圳房地產市場的后續表現仍相對謹慎。羅先生住在龍崗區,最近正在看房子。他告訴編輯,他一直打算換一套更大的房子,并繼續關注今年以來的市場變化。鑒于目前的房價趨勢,他決定等待。
“最近,該地區的咨詢客戶確實比以前更多,其中大部分主要是替代需求。然而,我們也覺得很多人仍然持觀望態度,預計房價會下跌。”鏈家地產的一位中介告訴編輯。
“目前深圳其他地區除了限購放松的地區外,都比較平淡。目前,首批剛需或換房的客戶主要需要購房。許多人已經有資格買房了。僅僅依靠深圳現有的購買力,很難促進交易量的大幅增長。另一位資深中介直言不諱地告訴編輯,目前新政效果有限,樓市成交量的后續推廣還有待觀察。“除非我們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否則我們可以吸引更多周邊城市的客戶。”
廣東省城市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佳表示,預計深圳房地產市場的新政效果將貫徹“小步快跑、留有余地、定向緩解”的原則,與京滬的戰略基本一致。它不僅僅是為了去庫存而去庫存,而是將庫存消化與增量消化相結合,結合新市民、年輕人購房、融入城市和就業解決方案的新型城市化。
李玉佳認為,深圳房地產市場的新政策是對以往政策的糾正,可以釋放一些有限的需求,但不能高估政策的效果。不久前,深圳放寬了“定居3年,社會保障3年可以買房”的政策限制,其效果不是很明顯,突出在改善新房交易繼續運行,但以二手住房交易開始反彈,主要原因是早期積累低價住房消化,業主降低上市價格,第一季度入學需求集中釋放。“關鍵在于需求方購買力的提高,這取決于收入、就業和消費。"李宇嘉說。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本文地址: http://www.aaeedd.cn/enterprise/42771.html
消費界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免費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媒體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合作官方郵箱: hezuo@eeeck.com
投訴舉報郵箱:Jubao_404@163.com
招聘官方郵箱: rcrt@eeeck.com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網站地圖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